close
繼完成台灣南嶽北大武山後,接著挑戰雪山東、主峰因梅雨作梗而改期,趁著雨停天晴前往最近經常上新聞的「眠月線」一遊,也練腿力,保持對山林的強烈喜愛。因熱愛山林、喜愛冒險決定一個人前往探訪眠月線,這條消失在阿里山雲霧中的森林鐵道。
阿里山森林鐵道有多條支線,眠月線自阿里山車站起登至石猴站,全長來回約18公里,沿路有森林、鐵道、隧道、車站等具高山鐵道特色景觀。
「眠月線」原本是民國60至70年間救國團「溪阿緃走」活動中的一段行程,因921大地震整條路線坍方崩壞,眠月線鐵路嚴重毀損而暫停行駛。近年因山友探險網路披露後,又讓號稱台灣最美麗的森林鐵路支線重現江湖 。(感謝江啟貞大哥提供)
眠月線不止有「溪阿緃走」的回憶,還乘載了許多人童年對阿里山眠月石猴的印象,如今有機會重返眠月線,怎能不一試呢?
邇來行走眠月線的山友相當熱絡,讓阿里山遊樂區增加新景點。但因眠月線常傳出不慎踩空滑落等意外,提醒山友雨季期間山區容易下雨,務必做好安全措施、注意安全。
一個人前往眠月線,選擇搭公車上阿里山,因為嘉義車站前就有「阿里山線」站牌。
前往阿里山有多種交通方式,考量山上住宿較貴且不易訂房,先在嘉義市區住一晚,第二天搭最早一班公車上阿里山,還能在車上休息,待上山後開始眠月線健行路線。
相較於阿里山森鐵,搭公車到阿里山費用比較便宜,嘉義市公車及台灣好行整合了公車班次,大約一小時左右都有班車到阿里山或奮起湖,因為沒有到奮起湖的計畫,特地搭最早的公車,約二個小時左右會抵達阿里山。
如果不考慮在山上過夜,要算好回程的末班車是17:10,記得留意回程下山的時間。
最早一班公車0555從大雅站出發,約十分鐘抵達嘉義車站,搭最早班車的優點是沒有很多遊客,讓出遊心情更愉快。
離開嘉義市區,行駛有「阿里山公路」之稱的台18線。經過善心人士捐建的行嘉吊橋,連結八掌溪二岸美麗風光。
經觸口遊客中心來到愛情大草原。一眼望去綠油油的草原格外引人注目,也讓戀人們再次回味甜蜜的時光。
駛過約七十公里的蜿蜒山路,終於抵達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。
新建的轉運站挑高又漂亮,與多年前來阿里山的感覺大不同,也有員林客運經營塔塔加到日月潭等觀光路線。遊客出站還需步行一小段搭車到入住的飯店。
進入園區前可以在便利商店先買好零食跟乾糧,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食品包裝都澎漲起來。在轉運站先看好回程班車時間,或是先買好車票。
轉運站對面是觀景平台,可遠眺阿里山脈最高峰的塔山,標高2663公尺。
搭公車上阿里山會有門票的優惠,門票就是發票,附上景點地圖。今天前往眠月線,景點就不多逛了。
阿里山風景區內有不少景點,回程有空再走走。今天目的地是眠月線,從阿里山走到石猴車站。
早上還沒有園區接駁車,漫步經阿里山車站、沼平車站,正好看到塔山下眠月線大崩塌的明隧道。
阿里山閣大飯店是離眠月線最近住宿點,從這裡出發,就少走了約1.5公里。只能從大停車場搭接駁車或小火車到阿里山閣,車輛是不能開上來的。
進入沼平公園、沼平車站,經阿里山閣大飯店續走鐡路段。
鐡軌上的高架木橋,右側木棧道往下可到姊妹潭,左側是大塔山登山口。
塔山步道全長約3.5公里,海拔高度介於2100~2663公尺之間,前段與森林鐵路併行,走在鐵道上饒富趣味。
塔山步道前設有枕木棧道平緩好走,沿路欣賞高聳的檜木林,享受芬多精森林浴。
設有生態解說牌,往眠月線請沿鐡路續行。
路旁滿是有毒的毛地黃又稱吊鐘花,只能遠觀欣賞。
已經走了二公里,載旅客上祝山看日出的小火車已回程,道班工務車保養鐵道中,請沿鐵軌邊坡行走,確保安全。
發現歷史悠久的指示牌。
眠月線鐵路原名塔山線,建於民國四年(西元1915年),為阿里山林場線鐵路兩條主要主線之一。
阿里山從日治時期與太平山、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。因應阿里山林場檜木資源而闢建阿里山林業鐵路,起點就在嘉義市北門。
阿里山林業鐵路長71.6公里,分平地及山地兩線段。自嘉義至竹崎長度14.2公里,地勢平坦為平地線。自竹崎至阿里山長度57.2公里,因山巒重疊,為山地線。
1980年代從林業運輸轉型為觀光鐵道,引以為傲的廻圈型與螺旋型路線鋪設都是特色。祝山線特有的S型路線,只有走在鐵道上才能看見。
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道,海拔高度超越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。
林木運送至嘉義,有大型貯木池,即在現今文化中心一帶。木材買賣集散為嘉義市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,當時更因此列為臺灣四大都市之一。
上塔山的休息平台,也是最後的手機可通訊點。
平台旁是十字分道車站,為眠月線和祝山線的號誌站。
號誌站也是祝山線起點,直駛台灣海拔最高車站-祝山站。
十字分道車站前方有岔路,往右是祝山線,往左是眠月線,千萬不能走錯。
林務局原本有告示,禁止遊客進入。
出發前看了許多照片,這個黃色閘門應該是關閉的,因為已開放申請進入,目前開設入口供山友進入。
路旁有標示告知,前方有崩塌要注意安全,同時進入「一葉蘭自然保留區」,需提前申請。
行前請先至林務局自然保護區申請糸統申請進入許可,以便管控進入承載量(每日上限五百人),進入前5-60天提出申請。
有申請就不是爬黑山,放心進入,小心前進…
由於眠月線已停駛,過十字分道後就能安心走在鐵軌上。
輕鬆走在古木參天的林間鐵道...
鐵道已經荒廢,湮沒在草叢裡。
昔日盛產檜木的眠月線也成山老鼠出沒地,路旁留下沒被運走的柳杉塊。
來到山上千萬不要抽菸或點火,萬一引發森林火災就萬劫不復。
比人還高的草叢也是台灣國寶帝雉出沒地,可惜今天沒發現。
走出草叢,來到第一處明隧道,也是山友到眠月線打卡的秘境。
明隧道上方是大塔山,也是阿里山山脈最高峰,與西邊的小塔山及數座山岳合稱為塔山山系,是鄒族人心中的聖山。
星期一,包場來走一個人的眠月線,只想一個人----
明隧道是921震災後為保護鐵道而新建的明隧道(歐洲石造隧道口)。
在此遠望,一覽眾山小。
遠處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,看的到大停車場遊覽車。
前面就是崩塌成兩段的崩塌點。
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了眠月線,第一明隧道大約30-40公尺的鐵道路基被沖刷一空,留下曝露的鋼筯。
這十年來為了林管處人員巡山的需要,以及登山愛好者的需要,大崩壁做了不少便利登山的設施。
不止在山壁上打入鋼筯作為踏點,還有巨大的鐵鍊協助山友攀登。
即便有這些輔助設施,通過大崩壁時還是心驚膽跳,步步為營。
大崩塌處是眠月線挑戰之一,須先下崩壁再小陡上攀爬,手腳利索約一分鐘就可通過。
昨天摔落的山友物品還在附近,來眠月線一定要小心,再小心,留心腳下與四週…
因為山區交通不便,萬一摔落還要通報119及特搜隊上山處理。
進入第二明隧道相當乾淨明亮,沒礫石及枕木,是最好的露宿點。
在山上美景對映沒公德心的塗鴉,非常不應該的行為。
第七號橋梁出現在明隧道,因為明隧道是921之後修建的,完工不久又遇上八八風災,重創眠月線後就停駛。不存在的「第七號橋梁」代表原地重建的事實,也代表眠月線不幸的命運。
第三明隧道礫石太多就不能宿營。
藍天白雲、青山林地,是眠月線最美的視角之一。
離開明隧道要進入隧道。
來探訪眠月線一定要準備頭燈,因為一共有十幾座隧道等著你。
進入隧道有探險的感覺。
整個隧道壁都很原始的,都是一鋤一鎬鑿出來的,保持它原來的狀態。
二號隧道是眠月線最長的隧道有414公尺,它穿過高聳的塔山。
隧道中間有大規模的崩塌,多年來已經清出了一個通道,一定曲身彎腰才能進入。
通過中間崩塌的二號隧道,塔山車站就在出口處等著。
出隧道前石壁下置放有集水桶一個,是最佳的天然純淨取水點。
塔山車站曾經是日本帝國的驕傲,它是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最高點火車站,海拔2346公尺。
如今塔山車站的月台再也等不到列車進站停靠,而是成為眠月線探訪者的臨時休息站。
出隧道來到塔山站,僅剩一座大木製月台,月台左側往石夢谷及中塔山方向。
塔山車站只剩調車鐵道,昔日車站完全不復見。
一人享受著這裡寂靜,已經有後面探索眠月人潮出現塔山。
昔日調車道已經被比人高野草湮沒。
從塔山車站到石猴車站之間的3.5公里,是眠月線最精華的地段,共有十座隧道與十四座橋梁在這段路線上。
眠月線特色是隧道與橋梁都有很完整標示,長度、海拔都寫的很清楚。
隧道與鐵道橋還保有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原汁原味,是彌足珍貴的台灣森林文化資產。
值得觀賞沒有裝飾的保持原始狀況的素掘隧道口。
以及隧道內五邊型木造結構的傳統工法,都值得探訪者花些時間慢慢感受與欣賞。
木材取自檜木,以螺架固定,五邊形支撐力最高,都是力學與建築的工藝結晶。
鐵道二旁林木寫上「柳杉」,是當年給小火車旅客看的。
不要以為四號隧道最短,還有更短的…
二座隧道幾乎相連在一起。
眠月線架構於深谷之間的鐵道橋是眠月線的精華,集鐵道秘境、遺跡探險與森林美景三大原素,讓眠月線成為鐵道迷、攝影迷與登山者的夢幻路線。
眠月線的橋樑是蠻安全的,都有簡單修復,除了少部分木材有些損壞,只要小心走都是可以過去的。
蜿蜒的角度,呈現大弧度的線條美。
陸續走過有點高度的11、12、13號橋樑。
來到眠月線每個人都邊讚嘆邊逛按快門,貪婪地想把眠月線的美景打包回家。
現代有山友帶空拍機空拍,科技器材讓人秒懂眠月線的絕世美景。
眠月線最剌激是有幾座鐡橋要通過,有兩側是溪谷或懸空的鐵道,兩旁完全沒有任何護欄,若遇下雨枕木變得濕滑,要小心地前進。
眠月線鐵軌枕木上有一條安全繩,想要來一遊的山友,請務必隨時注意安全。
往橋下一看,高度不低,行走時要專注於眼前的每步路,膽小或懼高的人更要小心翼翼!
建議有懼高症的山友,不要往橋下看,目視前方隧道,再大步走過去。
出五號隧道後來到「一葉蘭保護區」,立有告示牌一座。
鐵道離一葉蘭保護區還要往上走,未列入行程,繼續走鐡道。
右側石壁上有一片一葉蘭植裁。
台灣一葉蘭為台灣代表性的高山原生蘭花,每年3~4月為花期,花朵單一,偶見二朵,呈粉紅色、淡紫或深紫色。請山友千萬別動手摘取,讓大家都能欣賞很美的一葉蘭。(攝於北大武山)
通過六號隧道,921崩塌後重建,新造的歐洲石造隧道口與常見素掘隧道不同。
沿線古木蓊鬱,景致優美,還可回望遠眺阿里山及玉山群峰。
走過高度數一數二的14號橋。
目測高度約有三層樓高。
七號隧道頭尾二端有不一樣的出口,是隧道中特別組合。
很快來到八號隧道,呈現管狀隧道口。
為防止雨季洪水沖刷,隧道旁建有排洪溝。
更高的15號橋有著漂亮的彎道曲線。
9號隧道長度只有9公尺,五邊形木構隧道,是沿線最短的一座。
9號隧道正好在6.5公里處,出洞口又是16號橋。
緊接著是長達133公尺的10號隧道。
走入17號橋樑,長43.3公尺。
17號橋特色是林葉茂密,彷彿漫步空中森林,沿途多座橋發現這座最美。
最美也最恐怖,如果有懼高症千萬不要來試,小女生腿軟,只能放低身體,慢慢過去---
高度超過三層樓高,難怪小女生會腿軟…
來到11號隧道。
隧道後是18.19號橋。
有點彎曲的橋樑拍起來是最美的,整個弧度以及高度都可以拍得相當清楚
長迴彎的鐵道正向或反向拍來都唯美。
19號橋是眠月線長度最長的橋,將近60公尺長。
很難想像當年沒有鋼筯水泥,運原木的小火車,是如何穿梭在林道鐵路中?
由於阿里山林木的高品質,根據明治神宮官網,第一代的大鳥居是在日治時代,台灣總督府從阿里山砍伐檜木來的「獻木」,據說樹齡超過1200年。
第12號隧道旁廢棄的道班房。
對照舊照昔日道班房也是眠月線上的風景。
來到眠月線最後一座,也是第二長的隧道,12號隧道(長度154公尺)。
發現路旁滿地紅檜,希望不會是山老鼠的傑作。
紅檜就地取材成為休息坐椅。
路程已過半,坐下來小休息,再出發。產生的垃圾務必自行帶下山,「無痕山林」不該是口號。
接著經過高度又更高的20號、21號及22號橋(最高)。
22號橋是最高的橋,非常深的一個山谷,走在上面很刺激的橋,請先做好心理準備。
22號橋好高(約三十公尺),往下看就知有多深?連我都有些腿軟,不小心摔下去,救援隊半天後才能上來。
22號橋是眠月線最高的橋,兩旁樹叢濃密,走在橋上更覺得好高、好高!
只剩23.24二座橋了,接下來是一片茂密草林,跟著鐵道走就不會迷路。
眠月線鐵路,是日治時代為運送阿里山上高價值巨木而興建的,阿里山紅檜品質超好,在大量採伐木下曾經滿山紅檜已不復見。
附近大小相同的林木都是保安林,伐木後改種的相同樹種的林木,任其自然生長。
來到7.5公里處。
轉彎過後是與眠月線同名的「眠月檢查哨」。
看到被草叢包圍紅磚屋,眠月車站(檢查哨)到了。
日治時期的眠月車站是林業開採的重鎮,從老照片看出非常繁忙。
經過多年歲月的痕跡,有些鐵路已被土覆蓋住,有些則長滿了草在上面。
鐵道旁常見水池是給小火車補充用水的。
廢棄的眠月工作站,有二間水泥磚房,向內查看辦公用具還在,等待修築再啟用的那一天…
撥開草叢走進一探究竟,整個工作站都被鐵條封住了。據說為防止有逃犯藏匿之用。
「眠月」由來是日本東京帝大教授河合鈰太郎博士,1903年受日本總督府委託調查阿里山林業資源為開發作準備,一天晚上他露宿於森林中的巨大石頭上,看著皎潔月光,照耀周遭巨木的美景,令他感動不已。
河合鈰太郎博士在阿里山鐵路完成的1912年再訪舊地,但見參天巨木已不復存在,昔日景物已物換星移,他心中滿懷感傷寫下:
斧斤走入翠微岑,伐盡千年古木林,
枕石席苔散無蹤,鳴泉當作舊時音。
河合鈰太郎博士一首感歎物換星移的詩,紀念當年眠於月下,因此題名「眠月」,眠月線因此得名。
對阿里山林業的開發,河合博士是最大的功臣;因此於逝世後立碑紀念,因此指定為縣定古蹟。遵照博士生前不居功的遺願,碑上「功」字不出頭,以示對山林的尊重。
離開眠月工作站,鐵道被土石埋住,跟著繞過再前進。
接著走過23號橋。
通過23號橋後就會遇到大片的柳杉林。
柳杉林相茂密、樹冠遮住了光線,山友都稱有這種感覺像「黑森林」。
黑森林有平坦地可以宿營。
在此宿營沒有光害,天氣好時可看見滿天星斗。
離開黑森林,續走前方就是終點。
不止橋上要留心,有些路段是被淘空的,賞景拍照要留心腳下。
日前梅雨季留下滿地水池,雖然晴空萬里,氣象預報說會有午後陣雨,來此一定要帶雨具,以求安全。
看到24號橋樑,即將到達石猴車站。
眠月線還是林務局管轄,破損枕木還有維修,若經常出意外,說不定就會封掉,要來趁早。
24號橋也是大迴彎,盡頭就是石猴車站。
石猴遊憩區 ,現在已經很難得看到「台灣省」字樣了。
石猴休憩區在旅遊高峰時規畫環型遊覽路線,因災後久無人跡,早已隱沒在荒草中...
雖然建有觀景台,但前方被林木佔據,完全看不見大景。
柳杉是附近最多的林木。
觀景台背面是觀賞「石猴」岩最好角度,然921大地震後,石猴身在猴頭卻不在...
看著921大地震時被斷頭的「石猴」,心中只有無限感傷。
算好落石角度,這應該是昔日吸引無數遊客搭小火車到此的「石猴頭」殘蹟。
眠月石猴,又稱「達摩岩」,對照「石猴岩」的舊照,跟觀景台一樣景物全非,我體會到當年河合博士舊地重遊,目睹山林被破壞的心情…
旁邊有條步道,是通往「猴岩頂」方向,如今不復存在「猴頭」也沒有上去的必要。
看到黃色月台,今天目的地石猴車站到了。
對照昔日舊照,景物都全然不一樣。
歪七扭八的月台,多少人的陳年往事湧上心頭。
眠月線終點站「石猴車站」,車站雖在,但破損的結構,不知還能維持多久...
車站內是最理想宿營地,假日要早先搭好營帳,也要維持環境清潔,把不屬於山上的垃圾帶下山。
車站使用建材不會是從山下運上來的,就地取用的檜木是從1915年啟用至今的保証。
對照舊照,這裡是昔日登車的剪票口。
從阿里山閣出發,使用三小時抵達石猴車站。將近十公里的山路,完全沒有上坡,走來格外輕鬆。
石猴車站的公廁,地基已隆起不能使用。
廁所後方林木有一條小路,據說是當年「溪阿縱走」的路線。
從另一個方向探險,沿鐵道走…
路旁指示牌,這是通往最近很夯的松山水漾森林的方向。
九公里處,是小火車昔日停車場。此行到此的折返點。
重返車站,趕緊拿出中午的糧食,補充體力先…
隨著接近中午,到達石猴車站的山友也變多了,都是休息後再出發。
很多人上來只吃麵包或是冷食,發現有人在煮火鍋跟煎和牛排。
還有熱呼呼的蒜頭雞,這不止是暖暖身子、填飽肚子,簡直豪華又豐盛的登山團。
投以羨慕的眼神時,又現雲霧上來了,想起有午後陣雨的預報,還是早早下山為宜。
完成旅程的心情都相當不錯,回程景色差不多。
回程省去拍照,多看看風景,培養感情,才不枉此行。
回程到一半突然雲霧大起,居然下雨了,早上還陽光普照,可見山上氣候多變 !
返程石猴車站到塔山車站,竟然一小時就到了,超快。
回程雨中經過第二明隧道時,居然聽到遠遠傳來隆隆流水聲,原來大家都被崩塌處的驚人小瀑布困住了…
果然去程回程都驚險的崩塌處,趁著水勢較小,穿上雨衣,用最快速度搶過。萬一雨勢加大,後面的山友怎麼回來呢?
搏命通過崩塌處後,來到拍照秘境,希望大家都能安平返程…
山上雨量超大,才有像小瀑布的驚人水量。鐵道上都積水了,霧裡的森林鐵道是阿里山特色之一。
阿里山的雲海舉世聞名,走在午後眠月線上霧氣迎來,森林浴般美景
盡頭是早上出發的阿里山閣,即將完成一個人的眠月線之旅。
重回出發點,全程使用五個小時,早些出門單日往返是可行的,也不必扛營帳走山路。
回程又下起大雨,終於有機會參觀沼平車站。
沼平車站位於海拔2274公尺,沼平車站就是阿里山舊火車站,建於西元1914年,於大正3年開始營運。
沼平車站原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登山本線的終點站,也會是未來新闢支線─水山線總站。
沼平車站最負盛名是每年櫻花季時盛開的櫻花,為阿里山帶來人潮與榮景。
沼平車站重建工程由日本五十嵐設計師親手打造,一樓部分採RC構造,二樓為挑高木造結構。
車站建築以完全榫接工法不用任何一顆鐵釘,特別引進日本木造技術,傳達木建材之優點與開發現代木造技術可行性。
回程想少走一點路改搭小火車,請注意末班車的時間。車票印有櫻花及鐵道,下車可帶回保留。
剪票口及月台也是木造,呈現復古日式鐵道風華。
等小火車同時逛逛販賣部。
著名阿里山茶葉蛋、竹筍湯,還能帶回特產山葵、椒鹽。
月台上看見沼平車站存放現存12輛蒸汽機車頭中編號24,後方還拉著原木車台。
柴油車頭開入木造月台。
配合木造月台有木造站名牌,沼平車站至嘉義72.7(公里)。下次可以試試走到五公里外祝山站。(台灣海拔最高車站)
沼平距阿里山車站只有1.3公里,約每半小時對開一班車。
進入車廂後下起大雨,改搭小火車到阿里山。今天「一個人的眠月線」又坐到一個人的小火車,很幸運。
不到十分鐘抵達檜木造的阿里山車站。
車站是支線火車,祝山線、眠月線和神木線的起點。每天早上配合日出時間有祝山線載旅客欣賞日出。
民國92年為了減輕沼平車站的營運負擔,921災後原址重新整建新的車站。民國96年9月阿里山車站正式落成重新啟用。
離開車站,發現大停車場中央是直升機起降場。
重返轉運站,搭上下午三點多班車返回嘉義,不到六點就能回到嘉義。
搭公車上阿里山很方便,不用擔心路況不熟的問題,下午又很容易起霧,有危險性。
返程不到奮起湖吃便當可避開前往奮起湖的公車,以免到嘉義時間太晚。
買入園門票時要先說搭公車上來的,可以折抵門票。
阿里山的天氣變化蠻大,建議多帶一件外套,以備不時之需,雨衣一定要帶。
請大家來這裡玩樂之餘,請務必注意安全。也請愛護大自然把垃圾帶下山 !
向阿里山說再見了…
僅以「一個人探訪消失在雲霧中的森林鐵道-阿里山眠月線」之旅。
願眠月線有重生的一天 不再孤寂 伴月而眠
延伸閱讀:
阿里山森林鐵道有多條支線,眠月線自阿里山車站起登至石猴站,全長來回約18公里,沿路有森林、鐵道、隧道、車站等具高山鐵道特色景觀。
「眠月線」原本是民國60至70年間救國團「溪阿緃走」活動中的一段行程,因921大地震整條路線坍方崩壞,眠月線鐵路嚴重毀損而暫停行駛。近年因山友探險網路披露後,又讓號稱台灣最美麗的森林鐵路支線重現江湖 。(感謝江啟貞大哥提供)
眠月線不止有「溪阿緃走」的回憶,還乘載了許多人童年對阿里山眠月石猴的印象,如今有機會重返眠月線,怎能不一試呢?
邇來行走眠月線的山友相當熱絡,讓阿里山遊樂區增加新景點。但因眠月線常傳出不慎踩空滑落等意外,提醒山友雨季期間山區容易下雨,務必做好安全措施、注意安全。
一個人前往眠月線,選擇搭公車上阿里山,因為嘉義車站前就有「阿里山線」站牌。
前往阿里山有多種交通方式,考量山上住宿較貴且不易訂房,先在嘉義市區住一晚,第二天搭最早一班公車上阿里山,還能在車上休息,待上山後開始眠月線健行路線。
相較於阿里山森鐵,搭公車到阿里山費用比較便宜,嘉義市公車及台灣好行整合了公車班次,大約一小時左右都有班車到阿里山或奮起湖,因為沒有到奮起湖的計畫,特地搭最早的公車,約二個小時左右會抵達阿里山。
如果不考慮在山上過夜,要算好回程的末班車是17:10,記得留意回程下山的時間。
最早一班公車0555從大雅站出發,約十分鐘抵達嘉義車站,搭最早班車的優點是沒有很多遊客,讓出遊心情更愉快。
離開嘉義市區,行駛有「阿里山公路」之稱的台18線。經過善心人士捐建的行嘉吊橋,連結八掌溪二岸美麗風光。
經觸口遊客中心來到愛情大草原。一眼望去綠油油的草原格外引人注目,也讓戀人們再次回味甜蜜的時光。
駛過約七十公里的蜿蜒山路,終於抵達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。
新建的轉運站挑高又漂亮,與多年前來阿里山的感覺大不同,也有員林客運經營塔塔加到日月潭等觀光路線。遊客出站還需步行一小段搭車到入住的飯店。
進入園區前可以在便利商店先買好零食跟乾糧,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食品包裝都澎漲起來。在轉運站先看好回程班車時間,或是先買好車票。
轉運站對面是觀景平台,可遠眺阿里山脈最高峰的塔山,標高2663公尺。
搭公車上阿里山會有門票的優惠,門票就是發票,附上景點地圖。今天前往眠月線,景點就不多逛了。
阿里山風景區內有不少景點,回程有空再走走。今天目的地是眠月線,從阿里山走到石猴車站。
早上還沒有園區接駁車,漫步經阿里山車站、沼平車站,正好看到塔山下眠月線大崩塌的明隧道。
阿里山閣大飯店是離眠月線最近住宿點,從這裡出發,就少走了約1.5公里。只能從大停車場搭接駁車或小火車到阿里山閣,車輛是不能開上來的。
進入沼平公園、沼平車站,經阿里山閣大飯店續走鐡路段。
鐡軌上的高架木橋,右側木棧道往下可到姊妹潭,左側是大塔山登山口。
塔山步道全長約3.5公里,海拔高度介於2100~2663公尺之間,前段與森林鐵路併行,走在鐵道上饒富趣味。
塔山步道前設有枕木棧道平緩好走,沿路欣賞高聳的檜木林,享受芬多精森林浴。
設有生態解說牌,往眠月線請沿鐡路續行。
路旁滿是有毒的毛地黃又稱吊鐘花,只能遠觀欣賞。
已經走了二公里,載旅客上祝山看日出的小火車已回程,道班工務車保養鐵道中,請沿鐵軌邊坡行走,確保安全。
發現歷史悠久的指示牌。
眠月線鐵路原名塔山線,建於民國四年(西元1915年),為阿里山林場線鐵路兩條主要主線之一。
阿里山從日治時期與太平山、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。因應阿里山林場檜木資源而闢建阿里山林業鐵路,起點就在嘉義市北門。
阿里山林業鐵路長71.6公里,分平地及山地兩線段。自嘉義至竹崎長度14.2公里,地勢平坦為平地線。自竹崎至阿里山長度57.2公里,因山巒重疊,為山地線。
1980年代從林業運輸轉型為觀光鐵道,引以為傲的廻圈型與螺旋型路線鋪設都是特色。祝山線特有的S型路線,只有走在鐵道上才能看見。
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道,海拔高度超越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。
林木運送至嘉義,有大型貯木池,即在現今文化中心一帶。木材買賣集散為嘉義市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,當時更因此列為臺灣四大都市之一。
上塔山的休息平台,也是最後的手機可通訊點。
平台旁是十字分道車站,為眠月線和祝山線的號誌站。
號誌站也是祝山線起點,直駛台灣海拔最高車站-祝山站。
十字分道車站前方有岔路,往右是祝山線,往左是眠月線,千萬不能走錯。
林務局原本有告示,禁止遊客進入。
出發前看了許多照片,這個黃色閘門應該是關閉的,因為已開放申請進入,目前開設入口供山友進入。
路旁有標示告知,前方有崩塌要注意安全,同時進入「一葉蘭自然保留區」,需提前申請。
行前請先至林務局自然保護區申請糸統申請進入許可,以便管控進入承載量(每日上限五百人),進入前5-60天提出申請。
有申請就不是爬黑山,放心進入,小心前進…
由於眠月線已停駛,過十字分道後就能安心走在鐵軌上。
輕鬆走在古木參天的林間鐵道...
鐵道已經荒廢,湮沒在草叢裡。
昔日盛產檜木的眠月線也成山老鼠出沒地,路旁留下沒被運走的柳杉塊。
來到山上千萬不要抽菸或點火,萬一引發森林火災就萬劫不復。
比人還高的草叢也是台灣國寶帝雉出沒地,可惜今天沒發現。
走出草叢,來到第一處明隧道,也是山友到眠月線打卡的秘境。
明隧道上方是大塔山,也是阿里山山脈最高峰,與西邊的小塔山及數座山岳合稱為塔山山系,是鄒族人心中的聖山。
星期一,包場來走一個人的眠月線,只想一個人----
明隧道是921震災後為保護鐵道而新建的明隧道(歐洲石造隧道口)。
在此遠望,一覽眾山小。
遠處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,看的到大停車場遊覽車。
前面就是崩塌成兩段的崩塌點。
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了眠月線,第一明隧道大約30-40公尺的鐵道路基被沖刷一空,留下曝露的鋼筯。
這十年來為了林管處人員巡山的需要,以及登山愛好者的需要,大崩壁做了不少便利登山的設施。
不止在山壁上打入鋼筯作為踏點,還有巨大的鐵鍊協助山友攀登。
即便有這些輔助設施,通過大崩壁時還是心驚膽跳,步步為營。
大崩塌處是眠月線挑戰之一,須先下崩壁再小陡上攀爬,手腳利索約一分鐘就可通過。
昨天摔落的山友物品還在附近,來眠月線一定要小心,再小心,留心腳下與四週…
因為山區交通不便,萬一摔落還要通報119及特搜隊上山處理。
進入第二明隧道相當乾淨明亮,沒礫石及枕木,是最好的露宿點。
在山上美景對映沒公德心的塗鴉,非常不應該的行為。
第七號橋梁出現在明隧道,因為明隧道是921之後修建的,完工不久又遇上八八風災,重創眠月線後就停駛。不存在的「第七號橋梁」代表原地重建的事實,也代表眠月線不幸的命運。
第三明隧道礫石太多就不能宿營。
藍天白雲、青山林地,是眠月線最美的視角之一。
離開明隧道要進入隧道。
來探訪眠月線一定要準備頭燈,因為一共有十幾座隧道等著你。
進入隧道有探險的感覺。
整個隧道壁都很原始的,都是一鋤一鎬鑿出來的,保持它原來的狀態。
二號隧道是眠月線最長的隧道有414公尺,它穿過高聳的塔山。
隧道中間有大規模的崩塌,多年來已經清出了一個通道,一定曲身彎腰才能進入。
通過中間崩塌的二號隧道,塔山車站就在出口處等著。
出隧道前石壁下置放有集水桶一個,是最佳的天然純淨取水點。
塔山車站曾經是日本帝國的驕傲,它是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最高點火車站,海拔2346公尺。
如今塔山車站的月台再也等不到列車進站停靠,而是成為眠月線探訪者的臨時休息站。
出隧道來到塔山站,僅剩一座大木製月台,月台左側往石夢谷及中塔山方向。
塔山車站只剩調車鐵道,昔日車站完全不復見。
一人享受著這裡寂靜,已經有後面探索眠月人潮出現塔山。
昔日調車道已經被比人高野草湮沒。
從塔山車站到石猴車站之間的3.5公里,是眠月線最精華的地段,共有十座隧道與十四座橋梁在這段路線上。
眠月線特色是隧道與橋梁都有很完整標示,長度、海拔都寫的很清楚。
隧道與鐵道橋還保有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原汁原味,是彌足珍貴的台灣森林文化資產。
值得觀賞沒有裝飾的保持原始狀況的素掘隧道口。
以及隧道內五邊型木造結構的傳統工法,都值得探訪者花些時間慢慢感受與欣賞。
木材取自檜木,以螺架固定,五邊形支撐力最高,都是力學與建築的工藝結晶。
鐵道二旁林木寫上「柳杉」,是當年給小火車旅客看的。
不要以為四號隧道最短,還有更短的…
二座隧道幾乎相連在一起。
眠月線架構於深谷之間的鐵道橋是眠月線的精華,集鐵道秘境、遺跡探險與森林美景三大原素,讓眠月線成為鐵道迷、攝影迷與登山者的夢幻路線。
眠月線的橋樑是蠻安全的,都有簡單修復,除了少部分木材有些損壞,只要小心走都是可以過去的。
蜿蜒的角度,呈現大弧度的線條美。
陸續走過有點高度的11、12、13號橋樑。
來到眠月線每個人都邊讚嘆邊逛按快門,貪婪地想把眠月線的美景打包回家。
現代有山友帶空拍機空拍,科技器材讓人秒懂眠月線的絕世美景。
眠月線最剌激是有幾座鐡橋要通過,有兩側是溪谷或懸空的鐵道,兩旁完全沒有任何護欄,若遇下雨枕木變得濕滑,要小心地前進。
眠月線鐵軌枕木上有一條安全繩,想要來一遊的山友,請務必隨時注意安全。
往橋下一看,高度不低,行走時要專注於眼前的每步路,膽小或懼高的人更要小心翼翼!
建議有懼高症的山友,不要往橋下看,目視前方隧道,再大步走過去。
出五號隧道後來到「一葉蘭保護區」,立有告示牌一座。
鐵道離一葉蘭保護區還要往上走,未列入行程,繼續走鐡道。
右側石壁上有一片一葉蘭植裁。
台灣一葉蘭為台灣代表性的高山原生蘭花,每年3~4月為花期,花朵單一,偶見二朵,呈粉紅色、淡紫或深紫色。請山友千萬別動手摘取,讓大家都能欣賞很美的一葉蘭。(攝於北大武山)
通過六號隧道,921崩塌後重建,新造的歐洲石造隧道口與常見素掘隧道不同。
沿線古木蓊鬱,景致優美,還可回望遠眺阿里山及玉山群峰。
走過高度數一數二的14號橋。
目測高度約有三層樓高。
七號隧道頭尾二端有不一樣的出口,是隧道中特別組合。
很快來到八號隧道,呈現管狀隧道口。
為防止雨季洪水沖刷,隧道旁建有排洪溝。
更高的15號橋有著漂亮的彎道曲線。
9號隧道長度只有9公尺,五邊形木構隧道,是沿線最短的一座。
9號隧道正好在6.5公里處,出洞口又是16號橋。
緊接著是長達133公尺的10號隧道。
走入17號橋樑,長43.3公尺。
17號橋特色是林葉茂密,彷彿漫步空中森林,沿途多座橋發現這座最美。
最美也最恐怖,如果有懼高症千萬不要來試,小女生腿軟,只能放低身體,慢慢過去---
高度超過三層樓高,難怪小女生會腿軟…
來到11號隧道。
隧道後是18.19號橋。
有點彎曲的橋樑拍起來是最美的,整個弧度以及高度都可以拍得相當清楚
長迴彎的鐵道正向或反向拍來都唯美。
19號橋是眠月線長度最長的橋,將近60公尺長。
很難想像當年沒有鋼筯水泥,運原木的小火車,是如何穿梭在林道鐵路中?
由於阿里山林木的高品質,根據明治神宮官網,第一代的大鳥居是在日治時代,台灣總督府從阿里山砍伐檜木來的「獻木」,據說樹齡超過1200年。
第12號隧道旁廢棄的道班房。
對照舊照昔日道班房也是眠月線上的風景。
來到眠月線最後一座,也是第二長的隧道,12號隧道(長度154公尺)。
發現路旁滿地紅檜,希望不會是山老鼠的傑作。
紅檜就地取材成為休息坐椅。
路程已過半,坐下來小休息,再出發。產生的垃圾務必自行帶下山,「無痕山林」不該是口號。
接著經過高度又更高的20號、21號及22號橋(最高)。
22號橋是最高的橋,非常深的一個山谷,走在上面很刺激的橋,請先做好心理準備。
22號橋好高(約三十公尺),往下看就知有多深?連我都有些腿軟,不小心摔下去,救援隊半天後才能上來。
22號橋是眠月線最高的橋,兩旁樹叢濃密,走在橋上更覺得好高、好高!
只剩23.24二座橋了,接下來是一片茂密草林,跟著鐵道走就不會迷路。
眠月線鐵路,是日治時代為運送阿里山上高價值巨木而興建的,阿里山紅檜品質超好,在大量採伐木下曾經滿山紅檜已不復見。
附近大小相同的林木都是保安林,伐木後改種的相同樹種的林木,任其自然生長。
來到7.5公里處。
轉彎過後是與眠月線同名的「眠月檢查哨」。
看到被草叢包圍紅磚屋,眠月車站(檢查哨)到了。
日治時期的眠月車站是林業開採的重鎮,從老照片看出非常繁忙。
經過多年歲月的痕跡,有些鐵路已被土覆蓋住,有些則長滿了草在上面。
鐵道旁常見水池是給小火車補充用水的。
廢棄的眠月工作站,有二間水泥磚房,向內查看辦公用具還在,等待修築再啟用的那一天…
撥開草叢走進一探究竟,整個工作站都被鐵條封住了。據說為防止有逃犯藏匿之用。
「眠月」由來是日本東京帝大教授河合鈰太郎博士,1903年受日本總督府委託調查阿里山林業資源為開發作準備,一天晚上他露宿於森林中的巨大石頭上,看著皎潔月光,照耀周遭巨木的美景,令他感動不已。
河合鈰太郎博士在阿里山鐵路完成的1912年再訪舊地,但見參天巨木已不復存在,昔日景物已物換星移,他心中滿懷感傷寫下:
斧斤走入翠微岑,伐盡千年古木林,
枕石席苔散無蹤,鳴泉當作舊時音。
河合鈰太郎博士一首感歎物換星移的詩,紀念當年眠於月下,因此題名「眠月」,眠月線因此得名。
對阿里山林業的開發,河合博士是最大的功臣;因此於逝世後立碑紀念,因此指定為縣定古蹟。遵照博士生前不居功的遺願,碑上「功」字不出頭,以示對山林的尊重。
離開眠月工作站,鐵道被土石埋住,跟著繞過再前進。
接著走過23號橋。
通過23號橋後就會遇到大片的柳杉林。
柳杉林相茂密、樹冠遮住了光線,山友都稱有這種感覺像「黑森林」。
黑森林有平坦地可以宿營。
在此宿營沒有光害,天氣好時可看見滿天星斗。
離開黑森林,續走前方就是終點。
不止橋上要留心,有些路段是被淘空的,賞景拍照要留心腳下。
日前梅雨季留下滿地水池,雖然晴空萬里,氣象預報說會有午後陣雨,來此一定要帶雨具,以求安全。
看到24號橋樑,即將到達石猴車站。
眠月線還是林務局管轄,破損枕木還有維修,若經常出意外,說不定就會封掉,要來趁早。
24號橋也是大迴彎,盡頭就是石猴車站。
石猴遊憩區 ,現在已經很難得看到「台灣省」字樣了。
石猴休憩區在旅遊高峰時規畫環型遊覽路線,因災後久無人跡,早已隱沒在荒草中...
雖然建有觀景台,但前方被林木佔據,完全看不見大景。
柳杉是附近最多的林木。
觀景台背面是觀賞「石猴」岩最好角度,然921大地震後,石猴身在猴頭卻不在...
看著921大地震時被斷頭的「石猴」,心中只有無限感傷。
算好落石角度,這應該是昔日吸引無數遊客搭小火車到此的「石猴頭」殘蹟。
眠月石猴,又稱「達摩岩」,對照「石猴岩」的舊照,跟觀景台一樣景物全非,我體會到當年河合博士舊地重遊,目睹山林被破壞的心情…
旁邊有條步道,是通往「猴岩頂」方向,如今不復存在「猴頭」也沒有上去的必要。
看到黃色月台,今天目的地石猴車站到了。
對照昔日舊照,景物都全然不一樣。
歪七扭八的月台,多少人的陳年往事湧上心頭。
眠月線終點站「石猴車站」,車站雖在,但破損的結構,不知還能維持多久...
車站內是最理想宿營地,假日要早先搭好營帳,也要維持環境清潔,把不屬於山上的垃圾帶下山。
車站使用建材不會是從山下運上來的,就地取用的檜木是從1915年啟用至今的保証。
對照舊照,這裡是昔日登車的剪票口。
從阿里山閣出發,使用三小時抵達石猴車站。將近十公里的山路,完全沒有上坡,走來格外輕鬆。
石猴車站的公廁,地基已隆起不能使用。
廁所後方林木有一條小路,據說是當年「溪阿縱走」的路線。
從另一個方向探險,沿鐵道走…
路旁指示牌,這是通往最近很夯的松山水漾森林的方向。
九公里處,是小火車昔日停車場。此行到此的折返點。
重返車站,趕緊拿出中午的糧食,補充體力先…
隨著接近中午,到達石猴車站的山友也變多了,都是休息後再出發。
很多人上來只吃麵包或是冷食,發現有人在煮火鍋跟煎和牛排。
還有熱呼呼的蒜頭雞,這不止是暖暖身子、填飽肚子,簡直豪華又豐盛的登山團。
投以羨慕的眼神時,又現雲霧上來了,想起有午後陣雨的預報,還是早早下山為宜。
完成旅程的心情都相當不錯,回程景色差不多。
回程省去拍照,多看看風景,培養感情,才不枉此行。
回程到一半突然雲霧大起,居然下雨了,早上還陽光普照,可見山上氣候多變 !
返程石猴車站到塔山車站,竟然一小時就到了,超快。
回程雨中經過第二明隧道時,居然聽到遠遠傳來隆隆流水聲,原來大家都被崩塌處的驚人小瀑布困住了…
果然去程回程都驚險的崩塌處,趁著水勢較小,穿上雨衣,用最快速度搶過。萬一雨勢加大,後面的山友怎麼回來呢?
搏命通過崩塌處後,來到拍照秘境,希望大家都能安平返程…
山上雨量超大,才有像小瀑布的驚人水量。鐵道上都積水了,霧裡的森林鐵道是阿里山特色之一。
阿里山的雲海舉世聞名,走在午後眠月線上霧氣迎來,森林浴般美景
盡頭是早上出發的阿里山閣,即將完成一個人的眠月線之旅。
重回出發點,全程使用五個小時,早些出門單日往返是可行的,也不必扛營帳走山路。
回程又下起大雨,終於有機會參觀沼平車站。
沼平車站位於海拔2274公尺,沼平車站就是阿里山舊火車站,建於西元1914年,於大正3年開始營運。
沼平車站原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登山本線的終點站,也會是未來新闢支線─水山線總站。
沼平車站最負盛名是每年櫻花季時盛開的櫻花,為阿里山帶來人潮與榮景。
沼平車站重建工程由日本五十嵐設計師親手打造,一樓部分採RC構造,二樓為挑高木造結構。
車站建築以完全榫接工法不用任何一顆鐵釘,特別引進日本木造技術,傳達木建材之優點與開發現代木造技術可行性。
回程想少走一點路改搭小火車,請注意末班車的時間。車票印有櫻花及鐵道,下車可帶回保留。
剪票口及月台也是木造,呈現復古日式鐵道風華。
等小火車同時逛逛販賣部。
著名阿里山茶葉蛋、竹筍湯,還能帶回特產山葵、椒鹽。
月台上看見沼平車站存放現存12輛蒸汽機車頭中編號24,後方還拉著原木車台。
柴油車頭開入木造月台。
配合木造月台有木造站名牌,沼平車站至嘉義72.7(公里)。下次可以試試走到五公里外祝山站。(台灣海拔最高車站)
沼平距阿里山車站只有1.3公里,約每半小時對開一班車。
進入車廂後下起大雨,改搭小火車到阿里山。今天「一個人的眠月線」又坐到一個人的小火車,很幸運。
不到十分鐘抵達檜木造的阿里山車站。
車站是支線火車,祝山線、眠月線和神木線的起點。每天早上配合日出時間有祝山線載旅客欣賞日出。
民國92年為了減輕沼平車站的營運負擔,921災後原址重新整建新的車站。民國96年9月阿里山車站正式落成重新啟用。
離開車站,發現大停車場中央是直升機起降場。
重返轉運站,搭上下午三點多班車返回嘉義,不到六點就能回到嘉義。
搭公車上阿里山很方便,不用擔心路況不熟的問題,下午又很容易起霧,有危險性。
返程不到奮起湖吃便當可避開前往奮起湖的公車,以免到嘉義時間太晚。
買入園門票時要先說搭公車上來的,可以折抵門票。
阿里山的天氣變化蠻大,建議多帶一件外套,以備不時之需,雨衣一定要帶。
請大家來這裡玩樂之餘,請務必注意安全。也請愛護大自然把垃圾帶下山 !
向阿里山說再見了…
僅以「一個人探訪消失在雲霧中的森林鐵道-阿里山眠月線」之旅。
願眠月線有重生的一天 不再孤寂 伴月而眠
延伸閱讀:
離婚證人 、新竹離婚證人 、彰化離婚證人 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遺囑見證人 、結婚證人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